日治時期是現代西方醫學在臺灣制度化發展的重要階段,除設公立醫院也設醫學校培養基層醫師。這些守護嘉義民眾的醫師其生活經歷與診所建築豐富了嘉義的人文歷史與街道風景。
本展以「老醫館故事撰寫計畫」為基礎,描繪出嘉義市醫療史的輪廓及其所承載的歷史、空間、故事。透過展示,以人-「醫者」、空間-「醫館」、城市-「醫者町」為核心,展現嘉義市近代醫療文化的特殊性。
臺灣醫療發展沿革
「臺灣的基層醫療發展」,從傳統民俗醫療到日治時期的正規醫師制度全面養成,再到戰後初期,受美援影響,美式醫療體系成為主流至今。
醫者
日治時期學醫有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及海外留學兩種途徑。並分為專攻臨床的醫專、及研究醫學的大學等兩種學制,畢業後皆可開業。1949年國防醫學院遷台後,成為培育臺灣醫學人才的另一重要機構。
嘉義醫者群像
日治時期,嘉義女醫師比例佔全台最高,除了獨立開業外,也有不少與丈夫共同執業。醫師作為菁英階層,除了承繼血緣,也在門當戶對的姻親觀念下,和不同的家族間有著密切地關係。其密不可分的家族網絡,對社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醫館
日治時期私立醫院的設立,須依法準備「醫院開設報告書」提出申請。醫院主要由診療空間、病棟以及醫療服務人員住居空間所構成。在臺灣人開設院所中,醫療與生活構成緊密的連結,住家與醫療空間多呈垂直關係,而醫師的仕紳角色又增加了接待客人或社會參與的空間,形成「家」、「醫」、「客」並存的特殊空間型態。
醫者町
嘉義市現存日治時期至戰後初期的老醫館有30餘間,羅布於城市的精華區域。過去的舊城區,約有20間,西區則有約10間留存。這些醫生館建築因長期扮演照護市民身體的空間角色,早已成為市民集體記憶,具有歷史意義;鼓勵閒置老醫館的活化與再利用,未來須建立公私部門的合作機制,創造城市的特色發展。